安乐居医疗总监吴慧玲医师曾在哈佛大学及波士顿大学接受教育和培训,专精于老年医学与心血管健康。(安乐居提供)
5月是高血压宣传月,旧金山安乐居(On Lok)医疗总监吴慧玲(Dr. Jessica Eng, M.D.)作为一名老年专科医师,近日讲述了她如何与跨领域团队协作,颠覆传统医疗的碎片化服务,为长者打造从居家到医院的无缝照护网络。
吴慧玲医师曾在哈佛大学及波士顿大学接受教育和培训,专精于老年医学与心血管健康。
「医疗系统的断裂,让许多长者陷入『出院即失控』的循环。」吴慧玲回忆,早年她在医院常见患者因无法取得药物或健康饮食而反复入院。这段经历促使她投身老年科,并发展出「跟随患者」的模式。在安乐居的三年间,她带领团队建立跨机构协作机制,医师不仅在诊间看诊,更深入长者住家、护理院等场域,整合社会支持与医疗资源。
这种全方位视野,体现在她对高血压管理的见解中。「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平衡,是门艺术。」她解释,长者的血管弹性自然衰退,需谨慎评估用药与生活调整的比例。她以华裔常见的饮食习惯为例:「我们不要求长辈放弃腊味饭,而是建议搭配半碗烫青菜,并改用低钠酱油。」这种「改良而非禁止」的策略,源自她对文化仪式感的尊重。
面对华裔社群「拒换家庭医师」的现象,吴慧玲提出务实解方。「关键在建立信任关系。」她分享,安乐居40%临床团队精通粤语与国语,从医师到社工皆能以长者的母语沟通。针对家庭照顾者的「孝亲」压力,团队设计弹性方案:当子女因工作无法周间陪诊,安乐居社工安排看医生的交通接送,如有需要,还安排翻译服务,并可协调居家护理时段,及提供简易复健教学。
「照护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她举例,曾有家属坚持每日煲汤却引发痛风,团队遂教导以白萝卜取代动物内脏熬煮,既保留文化传统又控制病情。这种在传统与现代医学间找平衡点的智慧,正是她推动文化适切照护的核心。
适逢美国高血压宣导月,吴慧玲强调「无症状风险」的防治策略。「血压问题如同隐形杀手,等到头痛、视力模糊时,往往已造成不可逆伤害。」她建议长者善用药局免费检测站,或在家中备置血压计,并定期与医师讨论数据变化。
对于抗拒就医的长辈,她发展出「生活情境卫教法」:在茶叙间自然引导血压话题,从「孙子最近学会量血压」的日常对话切入,逐步建立健康意识。这种将医疗知识融入生活场景的沟通方式,成功提升华裔长者的筛检意愿。
身兼UCSF临床教授,吴慧玲始终坚持教学使命。「全美仅有约6000名老年科医师,但高龄人口持续增长。」她设计的培训课程特别著重「以人为本」,要求医学生陪同居家访视,从长者生活环境理解医疗决策的复杂性。
「有位学生曾困惑地问:『为何要花40分钟讨论患者的书法兴趣?』」她微笑解释:「当我们知道黄伯伯坚持每日练字,就能理解他不愿服用导致手抖的药物。医疗必须呼应生命意义。」
目前安乐居超过半数医师具老年医学专科资历,多出身哈佛、史丹福、约翰霍普金斯、UCSF等顶尖院校。服务对象主要为55岁以上、符合医疗补助(Medi-Cal)资格的中低收入长者,近八成同时享有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近乎全额给付照护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