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护政策反致社区恐慌 陈祥宁警告执法「回街头更危险」

曾任洛杉矶县警长候选人竞选经理、天普市议员陈祥宁认为,与其让执法重回街头、加剧社区恐惧,地方政府更应在监狱内恢复透明且安全的合作机制。(本报档案照)曾任洛杉矶县警长候选人竞选经理、天普市议员陈祥宁认为,与其让执法重回街头、加剧社区恐惧,地方政府更应在监狱内恢复透明且安全的合作机制。(本报档案照)

洛杉矶县近年移民执法争议延烧,部分地方政府维持庇护立场,中止与联邦移民暨海关执法局(ICE)合作,引发街头执法、社区风险升高的反效果。曾任洛杉矶县警长候选人竞选经理、天普市议员陈祥宁指出,若真要保护移民社区与地方安全,关键不在「全面切断」,而是恢复监狱内透明可控的合作机制,将执法行动限制在牢房内,避免将冲突带入社区。他认为,现行做法,让前线警员与民众都处风险中。

陈祥宁指出,造成目前执法混乱局面的转折点,始于2018年维拉纽瓦(Alex Villanueva)当选洛县警长。他是洛县百年来首位击败现任的挑战者,竞选时曾承诺将ICE自洛县监狱系统中撤离。维拉纽瓦上任后兑现承诺,撤除ICE在监狱收押中心(IRC)的据点。

依据联邦「安全社区计划」,囚犯入监时透过「Live Scan」扫描指纹并上传至联邦调查局(FBI),若ICE发现对象具犯罪纪录或曾遭遣返,便可于牢房内接管个案,无须进入社区执法。此制度虽受争议,但可有效将执法行动限制在监狱中,避免社区惊恐与潜在冲突。

然而,陈祥宁指出,即便ICE据点被撤除,维拉纽瓦团队仍会在特定情况下通知ICE即将释放的个案,试图在执法与庇护间取得平衡。不过,此举遭批「暗助驱逐」,引发舆论压力,并对地方政府政策产生影响,例如近期格兰岱市(Glendale)宣布终止与ICE合作,包括不再发送释放通知。「问题在于,执法动作没因此停止」,陈祥宁强调。ICE仍透过「Live Scan」掌握个案资讯,当无法在监狱内完成执法,只能等其回到社区再逮捕,「这不仅使执法更公开化、更难预测,也使第一线执法人员与无辜民众的风险升高」。

对于 「将问题转移至街头」做法,陈祥宁直言,现行政策已背离初衷,「目标应是减少冲突与社区恐慌,而非制造更多风险」。他建议地方政府,考虑恢复以监狱为基础、透明且可控的合作机制,让ICE聚焦对刑案犯案者的执法,避免无差别社区扫荡。

不过,政治现实使这一目标难以实现。陈祥宁表示,庇护城市的官员,往往坚守拒绝与ICE合作的立场,而川普阵营则将地方与中央对抗,视为政治宣传利器,强化其「法律与秩序」选战诉求,对摇摆选民极具吸引力。「目前双方都没有妥协的动力」,陈祥宁分析,除非联邦政府推动全面改革,或地方重新思考公共安全权衡,否则这场僵局恐将持续。联邦移民暨海关执法局(ICE)近期在洛杉矶进行街头执法,引发民众抗议,导致社区冲突风险升高。(美联社)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