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安立指出,若涉事者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他人订票确认号与姓氏进入航空公司系统并取消机票,可能触犯「加州刑法」。(受访者提供)
南加一名女留学生称刚买的回国机票,在毫无预警下被人取消;调查后发现,是同校一名素未谋面的学生,透过她在朋友圈泄露的资讯,取消该机票。这场因「一张截图」而引爆的信任风暴,不仅引发对个人资讯安全的热议,也让网友探讨法律责任:这样的行为,究竟是恶作剧?还是已触法?
律师、蒙特利公园市副市长杨安立指出,若涉事者在未经授权情况下,使用他人订票确认号与姓氏进入航空公司系统并取消机票,可能触犯加州法律禁止未经授权存取、使用或破坏电脑、系统或数据。虽然此案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骇客入侵,但只要行为人透过非自己名下的资讯,擅自操作他人交易,便可能构成法律上的「未经授权使用」。
此外,该行为若涉及跨州或国际网络系统,也可能触及「联邦电脑诈欺与滥用法案」(CFAA)。此法条主要针对非法存取保护电脑资讯的行为,虽过去多用于打击大型网路犯罪,但也适用一般消费者帐户在未经同意的的情况下被他人使用。
即使不构成刑事犯罪,受害者仍可提出民事诉讼。杨安立指出,类似行为可能构成民事的诈欺、不当干预合约关系,或身分滥用等,尤其当受害人因该行为产生财务损失或情绪伤害时,提出求偿具有法律依据。
至于涉事者是否会因此影响学生签证或学业身分,杨安立表示,若行为被检方定性为诈欺或身分盗用等罪名,便可能违反F-1学生签证规定。美国移民法对在美留学生有「良好品格」要求,若有犯罪纪录,将影响签证续期、申请OPT实习或转换身分。此外,一旦学校得知此事,也可能启动校内纪律程序,最严重情况会导致停学或开除,而这些后果,都会直接影响其合法在美身分。
对涉事者是否可反控对方侵犯名誉或隐私,杨安立认为,需视对方贴文内容的真实性与表述方式而定。若原贴文仅陈述事实且未夸张杜撰,则不构成诽谤;反之,若文章误导读者相信对方构成刑事行为,或公开对方完整个资、联络方式而导致网路骚扰,则可能面临反诉风险。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会在言论自由与个人隐私权之间寻求平衡,尤其在学校或留学生社群等半公开环境下,当事人对「隐私」的合理期待,也可能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