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内尔(左)和伍德在洛杉矶地区寻觅可用的公共电话,贴上醒目的YES贴纸邀请大众打电话留言「说再见」。(洛杉矶时报╱Juliana Yamada摄影)
洛杉矶的一对情侣,去年开始一项公用电话艺术专案,让人免费打888电话留言说「再见」。他们把收到的部分录音放上社群媒体,任何人都可以去聆听那些悲伤、孤独和反省的信息。创始者体认到,哀悼可以是集体的(mourning can be communal)。
伍德(Alexis Wood)某天在手机上收到一则留言,这是一通从公共电话打来的匿名讯息。她听了一时愣住,然后开始哭个不停。这通电话并不完全出乎意料,几天前,伍德和她的伴侣楚内尔 (Adam Trunell) 四处寻找仍在使用的洛杉矶公共电话黏上贴纸,邀请路人免费拨打录音电话「说再见」。
令她吃惊的是讯息的内容。电话另一端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个年轻人,他先承认他以为免费的888号码可以让他打电话给母亲,当他意识到不行时,他按照录音提示的向所爱之人或自己的某一部分说再见——「去回忆,去表达敬意,去翻过这一页」。
道别是一种艺术
「我想向我的家人道歉,」声音说。 「我希望你们都能上天堂,很遗憾我去不了。」留言虽然简短,但很有力量,伍德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聆听。伍德和楚内尔坐在市中心的一家咖啡店里说道 :「我忍不住开始哭了,我没有意识到这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对那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真实、无比诚恳的时刻。」
「再见热线」是一个新的艺术项目,在洛杉矶地区的一些公共电话亭可以看见。贴纸在红白相间的背景上用粗体字写著:「是的,这个公共电话可通。总有一天,这些电话亭都会消失,就像你、我和其他人一样,因此,请在为时不晚之前留言,有人在呼唤你。」
「告别是生命的一部分,」纪录片制作人楚内尔说道。他去年开始与伍德一起进行这项实验。 「我们都来到世界,也离开世界,大家都一样。」
留言的音调确实各有不同。在好莱坞的一个电话亭,有人向最好的朋友告别。在市中心的潘兴广场,两名子女向公共电话告别,哀叹公共电话的消失。在艾塔迪那健行步道的公共电话上,一位打电话的人唱了一首歌,呼吁人们向「任何人、任何事说再见…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轮到你」。「没有你,一切都不一样了」,西好莱坞普拉默公园的一位游客在悼念一位逝去的朋友时说道。
写城市孤独音讯日志
这些匿名留言经过编辑后发布在社群媒体上,供所有人收听和分享(希望保持讯息私密的人,他们的留言不公开)。它们是悲伤的速写,是我们渴望联系的快照,也是洛杉矶孤独的音讯日志。公共电话——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它们所在的社区——都有自己的个性,虽然资讯内容有轻有重,但它们几乎都源于一种想要融入更广泛社区的愿望。
「我们了解到,失去和悲伤是一个过程,哀悼并不是纯粹私人的事情,」楚内尔说。 「它具有很强的社区性,当你看到点赞、评论和分享时,即使你不是留言的人,你也能在告别声中听到自己的声音。」
公共电话正在迅速消失,尽管十年前加州有超过2万7000个,但如今只剩2525个可用,其中洛杉矶县有484个,而洛杉矶市区仅剩149具。「再见热线」开播一年多了,受众也愈来愈广,手机留言也开始涌入,但公用电话在创始人心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楚内尔说:「我并不是想从中得出什么科学结论,但看起来使用公共电话的人确实更「注重当下」。手机用户留言的时间往往较长,而且思虑得较周到。」这对已相爱四年的情侣每周都会从公共电话收到几份留言。
楚内尔指出,在好莱坞、西湖区和贫民窟等街区,打电话的人往往会陷入更深的创伤。去年5月,有人从位于好莱坞的公共电话亭打来一通,留言内容是:「再见,唐尼。从2017年到几年前,你都是我的挚爱。但你去年过世了,而我到现在才知道。你的去世让我很难过。」
46岁的楚内尔强调,再见热线并非源自于任何个人的悲伤或失落感。他和37岁的科技业员工伍德长期以来一直考虑合作进行创意项目,有些很严肃,有些则很傻,例如他们曾想为蛇设计小帽子。
然而,参与这样一个亲密窥探陌生人生活的项目,有时会让他们的情绪激动,有时会带来心理伤害。最近的一个电话让楚内尔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一段留言是向打电话者十几岁时去世的母亲的告别。她的去世是突发意外,留言者说他与母亲最后一次谈话,是在争论他的成绩单。「妳当时以为我会毕不了业,但我相信妳现在会为我感到骄傲,虽然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成就。」
「我爱你,我想你,这是一次迟来的告别,」打电话的人在挂断前说道。楚内尔说:「也许是因为事情发生得太突然了,你仿佛走进这里,就能体会到这一切的感受。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回报是意想不到的联系,以及对自身人性的提醒。这是一个非常人性化的项目,它能让你摆脱所有正在发生的琐事。」
当然,并非所有讯息都如此深刻。伍德说,自从1月初伊顿大火之后,艾塔迪那健行步道的公共电话就一直处于离线状态,那具电话一直有它自己的特色,而且常常让人感觉比较轻松。对于在健行途中打电话的人来说,这或许是意料之事,这些电话往往更多地涉及自我实现的想法,而不是悲伤的故事,例如打电话的人向以前更沉重的自己告别。伍德说:「这里的留言人,似乎是向过去的自己说再见,对未来的自己说你好。」
告别人、事 也向未来问好
当然,还有一些明显是醉酒时拨打的电话,例如巴沙迪那警察局附近的公用电话在半夜打来的两次。楚内尔说:「那个女孩留下了两条讯息,你听得出来她可能喝了好几杯。」
市中心艺术家梅洛(S.C. Mero)的公共艺术作品,经常出人意料地出现在洛杉矶市各处的人行道和建筑物上,她在社交媒体上大力宣传「再见热线」。 「你每天四处走动,却不会真正去想别人心里在想什么,这提醒我们,每个路过的人都在经历一些事情,并且正在经历与你正在经历的类似的事情。」
她倾向于将每个留言都视为一个小故事。 「大多数艺术作品,当你欣赏它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它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一切都已呈现在眼前。但这个再见热线项目,你不知道它下一刻会如何发展。
一年多前,无家可归者卡利法 (Brittany Khalifa) 在路过贫民窟的公共电话亭时发现了「再见热线」。如今,卡利法住在公寓里,正在重建自己的生活,但当时她拨打888号码时,正处于极其黑暗的境地。
卡利法说,那时她沉迷于古柯碱,「我来到洛杉矶是为了成为一名伟大的摄影师,但却沦落街头。我打那通电话,是要告别过去的自己,那个曾经天真、纯洁、年轻的自己。」
但这并不意味著永远的告别。 「希望我能再次见到过去的我,」她说道,并指出她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生活,但却找不到出路。毒瘾和为满足毒瘾而从事的性工作决定了她的方向。现在回想起那段留言,卡利法并没有说她在告别热线中的信息是一个警钟,但她听到了一个刚开始学习如何寻求帮助的人。
卡利法说:「我感觉,当时我在寻找一只耳朵,一个倾听者,没多少人知道吸毒成瘾是什么滋味,那是另一个世界。那时候我深陷毒瘾,我试著找出路,但不知从何下手…我管它叫仓鼠轮。开始吸古柯碱的时候,你就被困住了。仓鼠轮不停地转,要跳出来,你必须处于某种低潮。我留下那段讯息的时候,就是在寻找那个低谷。」
楚内尔说,这是一段非常私人的留言,因此他联系了卡利法,确认她是否愿意分享这个消息。通常情况下不可能与透过公共电话拨打电话的人取得联系,但在那条讯息中,卡利法留下了她的Instagram帐号,而楚内尔希望连结到该帐号,向人们展示她的摄影作品。
「卡利法看起来真的很酷,而且作品很出色,」楚内尔说。 「我们有机会打个招呼,『你好吗?有什么事吗?』只是为了联系一下,说声『谢谢。你当时也挺难受的。』但这本来就不是个需要联系的项目。但当你接到电话时,你会感受到一种人性化的关怀。有人带著信任为你提供一些东西。」
卡利法说,她很感激再见热县和创作者的关怀。她从佛罗里达州移居南加州到现在,都感到很孤独,也无法向家人寻求帮助来应对她当时的身体和情绪状况。「我是家里的怪人,」她说。「我是唯一一个吸毒成瘾的人。打电话时原本只是一时冲动,我讲了自己的感受、分享之后感觉好多了。没多少人能理解我的这一面,或许只有我的心理医生能理解。」
有些消息永远不会公布,例如有一天深夜有人从手机里打来一个令人恐惧的电话,电话里的人似乎正在告别自己的人生。那声音听起来像个年轻男子,楚内尔企图跟那人联系,但没有成功。
告别热线蓄意避免发布涉及浪漫剧情的通话内容。楚内尔表示,针对前任和现任配偶或恋人的讯息对他来说,相对是「微不足道」的。「你能意识到他们正在生某人的气,或者正在和还在身边的人告别,但他们不应该留言,而是应该去花心思处理他们的关系。」
再见热线或许也揭示了一个潜在主题:它提醒我们生命的无常,它不仅鼓励我们说再见,也促使我们拿起电话说你好。
(洛时精选为世界日报与洛杉矶时报经过正式协议的互惠专版,每周刊出)
These pay phones around L.A. let you say goodbye to someone ‘before it’s too late’
https://www.latimes.com/travel/story/2025-04-09/goodbye-line-pay-phones-los-angeles再见热线的红白贴纸非常醒目,希望吸引到路人的注意。(洛杉矶时报╱Juliana Yamada摄影)楚内尔把公用电话的话筒传给伍德。伍德说:「我原本没有意识到这会对我产生如此大的冲击,对那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真实、无比诚恳的时刻。」(洛杉矶时报╱Juliana Yamada摄影)「再见热线」在洛杉矶地区搜寻仍可通话的公用电话,让人免费打888电话留言说「再见」。左图的电话亭,位于艾塔迪那的一条健行步道旁 (再见热线╱Adam Trunell摄影,洛杉矶时报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