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医疗决策日 安乐居邀专家对话 谈临终医疗意愿

安乐居鼓励居民主动讨论临终前的医疗照护,以自身意愿为核心,建立更具尊严与关怀的医疗体系。(记者王子涵/摄影)安乐居鼓励居民主动讨论临终前的医疗照护,以自身意愿为核心,建立更具尊严与关怀的医疗体系。(记者王子涵/摄影)

4月16日是全国医疗决策日(National Healthcare Decisions Day, NHCDD),安乐居(On Lok)在30街长者中心邀请市府、社区机构与医疗专家,鼓励居民主动讨论临终前的医疗照护,以自身意愿为核心,建立更具尊严与关怀的医疗体系。

在安乐居工作超过20年的营运长托瑞斯(Nicole Torres)表示,医疗决策日是一场全国性运动。「无论年龄、健康状况或背景如何,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无法自行表达时,想要得到怎样的照护?」她强调,这不只仅仅是医生做最终决策,更需要家人主动发起对话,思考自己在重病时,对医疗照护的偏好。

第八区市议员孟达文(Rafael Mandelman)表示,这是一个人们不愿意但必须谈论的议题。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人们能得到符合自身意愿的照料。

市长办公室健康、游民与家庭服务助理主管拉纳(Shalini Rana)指出,医疗与社会福祉政策的制定,必须聆听社区的声音。她说︰「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必须有跨部门合作,从人的整体需求出发,建立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服务体系。」

她分享个人经历说:「我和家人最近也谈到了医疗意愿这件事。这些对话不该只有当发生医疗危机时才开始,而应该自然地出现在餐桌上,让家人知道,我的选择与希望是什么。」

市残障与长者服务局局长黛尔曼(Kelly Dearman)表示,近五成的非裔与拉丁裔民众、约三成的华裔长者,在过世前从未留下任何医疗意愿纪录。「当我们没有答案时,家人只能猜测,医护人员也无法做出符合个人价值的照护。」

安乐居医疗总监、老年医学科医师吴慧玲(Jessica Eng, MD)强调,预先医疗计划应超越「签署文件」的形式主义,转化为以患者价值观为核心的持续对话。「医疗系统拥有庞大技术资源,但真正指引方向的力量应来自患者『最在意的事物』。无论是与孙辈相处的时光,或对风险承受度的考量。」

吴慧玲以自身两年前罹患第三期癌症的经历为例,即便身为医师,面对手术与药物选择时仍深感决策压力,「医疗团队引导我厘清治疗目标与生活品质的优先顺序,这份对话成为救命指引。」

她指出,当预前照护规画缺失时,医护与家属往往陷入「决策迷雾」,反之若记录患者核心价值观,即使仅简短如「希望多陪伴家人」,都能成为危急时导航百万个医疗决定的罗盘。

安老自助处行政总裁钟月娟(Anni Chung)总结多年来在亚裔社区推动医疗意愿对话的实务经验。她说:「刚开始很多人避讳谈生死,觉得不吉利。但七年来,我们已经办了一百多场工作坊与讲座,愈来愈多长者主动提出希望留下清楚的医疗意愿。」

钟月娟指出,从恐惧到开放,从禁忌到坦然,这样的文化转变已经在发生。「我们不只是在谈临终,而是在谈一种有尊严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