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二代诗人 张明皑:我用英语写诗 但中文潜伏在诗中

张明皑(左)在现场朗读诗作并参与「世界诗歌沙龙」对谈。(王寅提供,彭宇摄影)张明皑(左)在现场朗读诗作并参与「世界诗歌沙龙」对谈。(王寅提供,彭宇摄影)

纽约公共图书馆近日与非营利机构「灰光灯」合办「世界诗歌沙龙」,邀请华裔诗人张明皑(Victoria Chang)于现场朗读诗作并对谈,她表示虽用英语交流与写作,但中文也是她一整个身分与世界观的延续,中文语言的节奏与音韵,也影响与渗入她的诗作。

认为中文语调如音乐

张明皑出生在密西根州底特律,父母皆为来自台湾省的移民,她的作品围绕亚裔女性的身分经验、以及对于失落与哀伤的深层书写。她在2020年出版、并将于今夏在中国出版中文版的第五本诗集「记逝录」(OBIT),以讣文的形式书写父母与自身的经历等,囊括多项诗歌大奖并列入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最近的第七本诗集「背向世界」(With My Back to the World),则荣获英国诗坛最高荣誉之一的「前卫诗歌奖」(Forward Prize for Best Collection)。

谈到与中文的联系与关系,张明皑在对谈中回忆,儿时在家中说的是中文,但随年岁增长逐渐变成他人说中文时她以英文作答。她的母亲是她最常交谈的对象,在她过世后,她们之间独特的一整片的语言世界也随之消逝,是她生命中巨大的损失,乃至在去世后的三、四年中,她花了很多时间看中文剧集,只是为了再次听到熟悉的语言声音。

她说,某种程度的双语状态是她的日常经验,虽然在美出生,但中文对她来说不只是语言,也是一整个身分与世界观的延续,是父母传承下的世界,即使不使用中文,它们也悄悄潜伏与渗入她的诗中。对她来说中文像是一种「被分割成许多小块的语言」(compartmentalized),它的语调和节奏如同音乐,她对中文的语音和语感秉持好奇,相比诗歌的内容,她更专注的是声音、颜色与律动,「我想诗人都会将这些节奏内化进自己的创作」。

写诗像透过文字作画

张明皑的最新作「背向世界」,每一首诗皆以抽象画家马丁(Agnes Martin)的画作标题为题,张明皑表示,当时父亲病重,她愈加悲伤,马丁在那段时间走进她的生命,她愈发意识到,她们虽身处不同媒介,却做著相同的事,马丁在方块格子里「书写」,而她则通过文字作画,「我从未真正觉得语言是一种完美的媒介,它总是有点不合身,我们拥有『意义』这份礼物,但同时也背负著它的难题,因为创作总是要面对『意义』的问题。」

「灰光灯」创办人兼诗人王寅说,张明皑是他的好友,也是很好的诗人,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在纽约时报发表时,便是她担任编辑所推介。她正处上升阶段,近作都与她的华人家庭、身分和父母有关,很有说头,现场对谈时也专业,站得住脚,却也不枯燥。同为知名诗人及小说家的哈金亦对她赞誉有加,「她成为美国桂冠诗人,是早晚的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给予任何担保、暗示和承诺,仅供读者参考,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

为您推荐